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,第一次提出了“建設海洋牧場,發展深水網箱、養殖工船等深海養殖”。
在這份文件出臺之前,中國建造的全球第一艘排水量達到了13萬噸的“養魚航母”,已經在深藍的大海中,把近1000噸養得肥美的黃花魚,送上了國人的餐桌。
中國又一次悄然超越,從最大的深海養殖裝備建造國,躋身進入國際高端深海養殖裝備的第一梯隊。
中國,又干了一件大事。
去年9月,近1000噸的大黃魚,從一艘距離海岸線100海里外深海的“漁船”上,陸續被送上了國人的餐桌。
跟以往不同的是,這些黃魚從魚苗開始,直到長成,就一直待在這艘船上。
這艘長249.9米,排水量達到了13萬噸的“養魚航母”,是全球第一艘深海封閉式養殖工船——國信1號。
在這艘體型比航母還要大的船上,一共有15個養殖艙,差不多9萬立方米的體積,相當于36個標準游泳池的大小,一年能養出3700噸魚。
3700噸是個什么概念?
年年豐收的查干湖冬捕的年捕撈量大概是1500噸,這一艘船的年產量,是查干湖冬捕的兩倍還多。
不僅產量大,因為這艘船停泊在大海深處,全天24小時不停循環新鮮的海水,加上標準化的養殖流程,所以養出的大黃魚,和傳統近海網箱飼養的相比,品質更好,口感味道也更接近野生。
也正是因此,這艘船一年的產值能在3億元左右,刨除所有的成本,每年能盈利6000萬元。
更多自動化設備的應用,讓這艘“航母”上的工作人員,只有35個人,平均一個人養100多噸魚。
從魚苗入艙、投喂養殖、起捕到加工,幾乎所有的流程都能在這艘船上完成。
2023-04-14 09:55:14
2023-04-12 09:58:42
2023-04-12 09:13:38